终究“意难平”!细诉英国留学时我们的人生
中英网 www.uker.net 2015-11-29 来源: 转载 编辑: Alice
凌晨四点,我走进英国一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炸鱼和薯条店,要了一份鱼和薯条。罗马尼亚裔男子准备的时候,我去冰箱拿了一瓶Diet Coke。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Diet Coke并不是真正“diet”,我们喝下去的那些非糖物质,到身体里后还是会转化成糖。
然而,我每次还是选Diet Coke,只因为心里那层莫名的安慰。

深秋的英国夜中,已是寒冷,我却在这样一家鱼和薯条店,表情苍漠,不愿回“家”。
后来我的很多朋友都跟我描述了这种海外华人的落寞,一种始终“在外围”的感觉,面前终有一层看不见的膜而无法逾越。
国内的人把没有成功移民看成一种失败,而那些成功留下来人的落寞诉说,也永远被认为是故意炫耀和无病呻吟。
人生,其实永远是一个“傲慢与偏见”的过程。一旦别人认为你“傲慢”,那么他们的偏见,就如此不可避免。这也是我目前为止那么喜欢《傲慢与偏见》的原因,因为它已远不止一本小说,而是一种太经典的心理学阐释。

此时,正在炸鱼的罗马尼亚小哥表情镇定,边炸边说他作为一个外国人在异乡的不适。
我的一个男生朋友跟我说他英国朋友不多但西班牙朋友却很多。因为他们都喜欢足球,并且似乎只有在英国的外国人,才能感到那种共同外国人的落寞,一种表面上友好而始终不被“真正接受”的感觉。但是我忘了跟他说,其实欧盟的外国人还是跟别的国家的外国人不甚相同。欧盟,毕竟几乎并无区别。

炸薯条的罗马尼亚小哥说自己一个月能赚一千五百镑,比在本国好多了。我突然想起英国很多右翼报纸经常有“外国人抢走了我们的工作”之类标题,而其中一个重点批判的“外国人”,就是罗马尼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