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记:在英国几次退货的经历
中英网 www.uker.net 2011-07-26 来源: 互联网 作者: 佚名
如果说同法国人相比,英国人很淡定,那么同部分国人“忍者神龟”般的气质相比,英国人怎么也算是不那么淡定了。这不仅体现在大家对于政治事务的态度上,更多时候是贯穿在了日常生活中,譬如在英国较完善的商品自由退换。
一般来说,在英国买东西,只要你走进的是间有门脸儿的店铺,付款之后基本会自动受到商家自由退换制度的保护。大部分的商店收据背面也会恭恭敬敬的写着:希望顾客购买的商品使他满意,但在一定时间内只要对商品有任何不满,且原商品未经破坏,店方都乐于无条件退款或更换一件等价商品给顾客。至于退换的时限呢,我所经历过的短则一周,长则近一个月。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用于这一原则,比方速朽的鲜花或是非常个人化的量身订做的衣裳有时就无法自由退换。但恰是在这种时候,你会发现“不淡定”有多么好用。
曾经有个朋友在一家综合型的连锁商店里买了支粉底液,回到家后使用却发现自己的皮肤对这种粉底液过敏,立马拿到商店退货。问题是大概出于卫生的角度考虑,这家商店的收据背后明白写着:化妆品不予退还。可这朋友倒也理直气壮:没付钱以前,我哪儿能看到收据背后写了什么?双方僵持不下,这位MM怒了,嚷着要见经理。最后经理来了,钱没退成,但好歹送了几张等价的购物券给朋友,算是没白折腾。
同为消费者,当然喜欢英国这体贴的退换政策。商品自由退换相当于解决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商家没必要乱来,作为消费者的我也完全没必要没事找事了。可问题就在于,并非每个消费者都是这样想。
前不久买回盏台灯,买的时候没留意,回家一看才发现,那包装盒分明有被人拆开过又用透明胶胡乱粘合的痕迹,必须是退换过的商品。这也没啥,只要商品完好,是不是被退换过没那么重要。然而“杯具”很快发生——我拆开包装把灯组装好,这才发现里面少了变压器。隔天为省麻烦,跑到附近的小店,自掏腰包买回了相匹配的变压器,接上一试,敢情完全是个“废物”啊——灯根本不亮!
这自由退换终究是有点儿“自由”过了头。虽说退换政策规定了商品必须在无损坏状态下退换,但退过货我知道,很多时候工作人员也就是懒洋洋的掀开盒子瞅一眼,看见里面差不多是那东西就成,谁有闲心一板一眼的跟你数电线少没少、变压器在不在呀。
没辙,这回我还真是非退货不可了,只得又拿着这破灯跑到购买处的退货处排队,排了半天没一点儿动静。一看,原来排头的那位正推着张大床垫,跟那儿发扬“不淡定”精神同售货员掰扯呢。那人雄赳赳气昂昂的号称:自己买的床垫还没用过,可一拆开弹簧都支楞出来了。我定睛一瞅,床垫上弹簧出来了是没错。问题是:那哪儿是没用过的床垫啊!原本乳白色的床垫已透着一片片暗黄的汗渍,中间位置还烫了个烟头印。我晕,这回我算是知道我那倒霉的灯为啥成那样了。
光有一个体贴的制度确实不行,毕竟制度不是存活在真空中,还得靠人来实践。维护自身权益没问题,但假使仗着制度体贴,人人都向那位退床垫的仁兄学习,估计“体贴制度”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让一帮诚实又正直的消费者“买单”了。